我们为什么需要第二大脑?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天我们生活中都充实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从新闻、公众号文章、到知乎热点。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之前一样:
-
经常把各种觉得有用内容保存到自己的数字笔记本 ( Onenote 或者 Evernote ) 里,并把这些信息按分类存放在电脑或者云上的文件夹结构中。
-
每天都能在微信读书里加入几本想看新书,并使用「划线」,高亮显示 ( Highlight ) 那些精彩的句子。
-
用记号笔在纸质书里标记重要的段落,并在书籍空白处写下一些自己的注释。
-
制作了大量的思维脑图,利用大纲工具整列需要记忆的各类知识点,甚至还用了一堆便利贴。
虽然每天收集各类有用的信息,这让我每天我们感觉良好,觉得每天都在进步。但是收集和习得不同。
收集只是确定了这些有用内容的存在,收集并不会神奇地增加我们的知识。这种虚假的感觉阻碍了我们进步,在我们将其他人的内容、信息、想法融合到我们自己的知识中之前,我们还没有真正学到任何东西。
最终我们将保存的信息存在盒子里,在云端或者在电脑里的某个文件夹,就此相忘于江湖。
把需要的信息,通过时间传输,交给未来的自己
为了让我们能真正内化知识,习得知识,需要改变目前收集、保存、掌握信息的方法,但真正困难的是把需要的信息通过时间传输。
你有没有经历过:读了一本书,投入数小时的脑力劳动来理解它所呈现的想法。 读完这本书时,你会感觉自己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体系。但是然后呢?你可能会尝试应用本书推荐的基于科学的方法,却发现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清晰。 你可能会尝试改变饮食、锻炼、交流或工作的方式,相信习惯的力量。但随后生活的日常需求又回来了,你忘记了最初是什么激励你。
-
之后你可能放弃了,将所有书籍都贴上浪费时间的标签。
-
也有可能你认为这只是没能记住阅读的所有内容的问题,之后就致力于研究各类花哨的记忆技术。
-
你还有可能变成了「信息狂」,强迫自己喂饱无数的书籍、文章和课程,希望能坚持下去。
其实你之前做的很好,这些方法都非常有用,也非常重要,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仅仅是你没有在正好需要的时候读到。
你现在正在阅读时间管理技巧,但它们可能只会在两年后有用。你现在正在和一个潜在客户谈论他的目标和挑战,但你真正可以使用这些信息的时间是明年他竞标一份新的巨额合同时。现在对学习知识的挑战不是获取它,在我们的数字世界中,你可以随时获取几乎任何知识。
现在真正的挑战在于确认哪些知识值得获取,然后构建一个系统,通过时间将它们推送到未来最适用、最需要的时候。 在那时,你可以把这些知识直接应用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那时,你不用再担心怎么去保存、记住、理解这些知识,你只需要直接应用它们,当你用它们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时,书本知识已经变成了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是你永远随身携带的东西。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外部的、集成的数字存储库,用于存储你所学的东西,以及它们来自哪里。它是一个存储和检索系统,将知识点打包成离散的数据包,这些离散的数据包可以在未来任意时间点供我们使用。
这个储存和检索系统就是第二大脑,一套便捷高效的笔记系统。
构建第二大脑 Build a Second Brian
经过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最终归纳出构建第二大脑的三个步骤——收集、总结、链接。
第 1 步 收集 Capture
我们都知道,大脑更擅长思考和创造,而不是储存。每天不停接收的信息不一会就会把我们的大脑装满,我们需要尽快清空大脑,把大脑清空使我们能更加专注于当前首要的工作。
每天遇到的网络文章,阅读的书籍摘录和评论,以及每天脑袋里迸发出来的灵感,我都会立刻把它装入我的inbox 收集箱里。
网络长文
对于网络长文,包括公众号、知乎、博客以及 newsletter,我会把它们都存入到我 Notion 里一个叫「稍后阅读」的数据库中。「稍后阅读」就是我的 inbox 收集箱的一部分,让我可以把想读却无法在 2 分钟内读完的内容,全部集中到一起。
我们需要增加对长篇内容的消费——想要看到好的,必须看得更多。
Notion 自带的浏览器插件 Notion Web Clipper for Chrome, Safari, Firefox, and mobile 已经非常好用了,除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其他内容都是一键转存。
公众号等「疑难杂症」文章,我用 web-clipper: Clip anything to anywhere 这个第三方插件解决。这个插件非常好用,可以把网页内容转换成 markdown 格式,网页上的图片也可以一键转存到你自己的图床,强烈建议。
( 另外 Joplin 的官方 web 插件也可以把公众号内容存入 Joplin,可以作为备选 )
之后经过阅读「稍后阅读」,我把认为有用的内容移动到另一个「资料库」中等待第 2 步处理。
书摘
虽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喜爱读纸质书,但我还是推荐大家使用电子书,因为纸质书里划线 ( 高亮 Highlight ) 和写在空白处的心得,要整理出来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不像电子书应用可以一键导出。这会增加你的负担,大大降低了保存书摘的机率。
我一直使用微信读书,我的划线和自己写的摘要可以很容易导出来。其他阅读软件应该都有导出方法,如果它无法导出,你应该坚决把它弃用。
再做一些文本转换就变成了 Markdown 格式存入我的 Notion 里叫书摘的数据库中。
灵感
我们的大脑每天能产生上百个念头,很多有价值的想法稍纵即逝,我们需要把大脑里突然闪现的灵感都记录下来。
对于灵感捕获,我使用 Drafts APP,它支持我的 iPhone、Mac 和 apple Watch,我在看 B 站,听喜马拉雅,甚至开车的听广播的时候,我都能快速记录突如其来的「灵感」。
它就是一个草稿箱,非常方便,不用考虑放在什么分类,打什么标签,直接扔进去就行。
你可以根据喜好准备不同场景的记录工具,运动时,开车时,读书时,洗澡时。
第 2 步 总结 Summarization
回忆下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把信息交给未来的自己。我们需要保存一些信息,以便于在未来能够非常容易的获取和应用,我们该如何做?
Tiago Forte 的 渐进式总结 中给出了我非常认可的方案。
设计可被发现的笔记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我们为未来保存下来的信息必须在易于理解和易于获取间取得平衡。
-
易于获取,需要其小而简单,高度浓缩概括,就像一句成语能传达大量的信息一样。
-
易于理解,需要包括信息所有的上下文:信息的细节、示例和引用的来源,以确保没有东西漏掉,导致信息无法理解。
这是一个困难的权衡,因为你很难在不丢失上下文的情况下「精简」出需要存储的信息。
如果我一年后看我现在记录的总结信息,我可能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
如果信息包含很多上下文、背景、例子等信息,我将在未来需要用到的时候不得不重新阅读一遍以确认它是否是我正需要的,这会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也意味着我之前在这个信息上所作的工作都浪费了。
渐进式总结
如何让我现在存储的信息很容易被未来的自己发现?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未来我们感兴趣,正在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在不知道它将用于什么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存储,总结。这是比为一个特定内容提取要点要大得多的挑战。
大多数人在保留上下文方面都做得很好,我们知道对一本书,一门课程或一次演讲做详尽的笔记。
因此总结的重点是重新平衡,做好**「精简摘要」**,提高信息可发现性。
Tiago Forte 建议我们通过渐进式总结的 4 个层来达到目标。
-
第 1 层是就是#第 1 步 收集 Capture 里导入到我们 inbox 收集箱中的内容,是存在我的「资料库」中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知乎文章、媒体文章等,也是我导出的书摘内容 ( 大概一本书 10% 的内容 ) 。这是渐进式总结的起点,是构建一切的基石。
-
第 2 层 加粗。从这一层开始第一轮真正的总结,把导入的内容中最好的部分加粗。不需要明确的加粗标准,找到我认为能代表导入内容核心关键字、关键短语和关键句子。
- 第 3 层 Highlight 高亮显示 ( 划线 ) ,寻找「最好中的最好」,在加粗内容中用高亮显示真正独特和有价值的内容。
- 第 4 层 精简摘要。 对于少数最有洞察力的笔记,新建一个「精简摘要」笔记,用自己的话总结第 2 层和第 3 层的主要内容,重申重点,使未来的自己能快速判断笔记是否与自己正在解决的问题有关。
渐进式总结把我们收集的信息压缩成多层数据包,这样我们保存的信息即包含了**「精简摘要」,使信息更易获取;也包含了完整的上下文**,使信息更易理解。
我在 Notion 里把值得保存的笔记进行加粗、高亮后,通过 Ntion 的导出成 markdown 格式,存入 Obsidian ,并在 Obsidian 里完成第 4 层精简摘要的工作。希望 Obsidian 能出一个 Notiaon 的插件,让我能自动完成导出工作。
最终我选择把我的第二大脑建在 Obsidian 上,在文章后部我会谈谈为什么选择它。
精简摘要「是我第二大脑」笔记系统的核心关键
未来的你将从「精简摘要」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它也是你笔记系统的核心关键,为了使它便捷高效,你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原子性原则:这意味着每个笔记包含且只包含一条信息和知识 ( one unit of knowledge ) 。这将使后续第 3 步链接所有成为可能。
-
用你自己的话:当你从网文、书摘和灵感中「精简摘要」出信息和知识,是为了会对将来有帮助。现在理解了,可能很快就忘掉,所以需要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记录的内容,将来要用到这个的时候,你能快速理解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要将你的「精简摘要」变成保存复制粘贴信息的地方。
-
保留上下文:总是在「精简摘要」中关联相关上下文 ( 我在第 3 步链接里实现 ) 。这可以使未来的你在无法理解「精简摘要」时能够回忆起当时为什么记录。
完成了「精简摘要」,要让它为我们产生几何级数的效果,还需要第 3 步,把它们链接起来。
第 3 步 链接 back links、outgoing links
德国学者 Niklas Luhmann 创造了一套笔记管理方法,这个方法将笔记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超文本笔记系统,它是一个工具,目前这个方法被称为「卡片盒笔记法」或「卡片笔记法」。
Luhmann 的卡片盒是一件家具。它包括六叠,每叠四个木制抽屉,每个抽屉都装满了卡片。他在每个卡片都记录了一条类似我们上面完成的「精简摘要」产生的信息和知识,并把所有卡片都链接了起来。
是什么让 Luhmann 的「卡片笔记法」与众不同?
我们传统保存信息会把他们归好类,放置在以类别命名的各类文件夹里。这种存储方式看起来非常整洁,但每个文件夹分类都会形成一个个单独的孤岛;并且增加了保存前的大脑负担,你有没有经常纠结准备保存的信息的存放目录,究竟应该存在生物学还是社会学呢?
同时基于文件夹的方法很难在不同文件夹中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每个笔记都与同一文件夹中的笔记明确相关,但一个笔记也可能与不同文件夹中的笔记相关。例如,文件夹 1 中的笔记也可能包含与文件夹 2 和文件夹 3 中的一些笔记相关的想法。使用文件夹结构,你无法捕捉这些关系。
这时我们不得不在原来的分类中加入了另外一个分类——标签。这是对文件夹存储方式的重大改进,因为现在不同类别之间不再相互排斥。一张便笺可以有多个标签,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查看你的整个「收藏」,具体取决于你关注的标签。
尽管增加标签分类后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但随着你保存的笔记数量越来越多,标签仍然很难看到笔记是如何连接的。当每个标签都有数千条笔记时,你的笔记系统就像你根本没有组织一样令人困惑,每个标签只会产生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
为解决这个问题,Luhmann 的「卡片笔记法」更进一步。他不再单独依赖标签,而是将他的笔记链接在一起。
现代智能笔记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 ** 根据你想要重新发现它的上下文来归档信息,而不是基于你找到它的上下文。**
笔记和想法不再只是组合在一起,而是明确地跟踪它们的联系。这创造了一个想法网络,并产生了巨大的优势。
这样想吧。互联网也是一个思想网络。当你点击一个链接时,你会从这个页面被传送到另外的页面。从那里你可以单击更多链接,并以这种方式从一个网页移动到另一个网页,从而探索网络。
现在想象一下,世界上所有的网页都只是被转储到一个没有任何链接的大文件夹中,而不是网络。所有维基百科页面、所有博客文章、所有媒体报道、所有不同报纸的网络文章、所有 YouTube 视频、所有组成网络的海量网页,都只是堆在一个文件夹中的一大堆上。你永远不会理解它。
现在进一步想象有人提出解决这个混乱的方法是使用标签。你会认为这个想法很可笑。什么?我应该用什么来组织这个文件夹中的无数网页?一百万个标签?这太荒谬了!
所以,组织大量信息并理解它的方法是使用网络。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网页,以及你大脑中的神经元,都被组织成一个网络。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把所有你想在你的一生中跟踪的有趣的想法组织成一个笔记网。
通过使用 Luhmann「卡片笔记法」 方法,你的笔记变成了被编织成更大的想法网络的实体。你添加的越多,系统就会变得更好,而不是越恶化。再次,它就像你的大脑,没有人会觉得拥有更多的神经元会让你变得更笨。「卡片笔记法」 也是如此。更多的笔记意味着更多的想法和更多的联系,你拥有的想法和联系越多,你的 笔记系统 就会变得越「聪明」 :
-
笔记越多,网越大,更容易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
-
当你带着问题或者一个想法去探索笔记时,就会想人类大脑思考那样,从一个线索跳转到另一个线索,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会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想象一下把你 30 年里所学的 90000 个知识、想法都放在一整个思维导图里,它们互相连接,这就是 Luhmann「卡片笔记法」带给你的。
在你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你的笔记系统,通过关注笔记之间的链接从一个想法转移到另一个想法。由于它包含了这么多想法,而你多年来一直在收集这些想法,因此你已经忘记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你的卡片笔记系统 充满了你多年前添加但不再记得的想法。因此,如果你带着问题探索它,它将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提供答案。这就是 Luhmann 将其描述为对话伙伴 的原因。
我的卡片笔记系统——第二大脑
介绍了 Luhmann「卡片笔记法」那么多好处,实际中我是如何使用的呢?
首先我的选择笔记系统前提出了以下原则:
-
支持链接 ( 正向链接和反向链接 )
-
我的数据必须属于个人,能够带走,不能被工具绑架
-
可扩展更多功能
-
尽可能免费
由于以上原因,Pass 了 notion, Roam- research 等优秀的 APP,只是部分使用它们,而最终的卡片笔记系统仅使用 Obsian。
-
很好的支持双链,把所有笔记连接起来
-
内容保存在本地 ( 包括图片 ) ,容易保存。我使用 icloud 在不同设备间同步,并每天自动备份到我自己的群晖 nas 上
-
支持标准的 Markdown 编写,如果需要迁移到另外平台可以很容易做到
-
第三方插件非常丰富,有很多自动同步的插件可供选择,社区也很活跃
-
Obsidian 对个人免费
然后我在 Obsidian 中创建了 2 个目录,Note 和 mini-summary :
-
在 Note 目录中保存第 2 步总结后加粗后的原文,以及加粗和高亮后的原文。
-
在 mini-summary 中保存从 Note 目录里原文中「精简摘要」出来的原子信息和知识笔记,并将它们链接到产生出它们的 Note 文件夹中的原文,使它们能关联到自己的上下文。
-
在 mini-summary 中用自己的话写下值得记录的灵感,并把它连接到 mini-summary 中其他笔记
始终链接 mini-summary 目录中的「精简摘要」 笔记,每当你添加「精简摘要」时,请确保将其链接到已经存在的「精简摘要」。避免与其他「精简摘要」断开连接的笔记。
「未连接到网络的笔记将会丢失,被遗忘。」 —— Niklas Luhmann
同时需要解释链接的原因:每当你通过链接连接两个「精简摘要」笔记时,请务必简要说明链接它们的原因。否则,多年后当你重新审视你的笔记时,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连接它们。
我们不需要担心结构,不用将笔记放在整齐的文件夹或独特的先入为主的类别中。
正如施密特所说 在 这个系统 中「没有特权职位」和「没有顶部也没有底部」。组织有机地发展。
通过 Obsidian 自有的链接很容易将笔记链接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美好的未来
通过以上 3 步,就能搭建好属于我们自己的第二大脑——基于 Obsidian 的笔记系统。虽然以上诱人的受益,需要系统里笔记达到一定数量,但从它搭建好的第一天开始,你就能从中获益。
你会学得更好
阅读不会神奇地增加你的知识。仅仅因为一些文本进入了你的眼球并访问了你的短期记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事实上,如果你所做的只是阅读——而且你这样做是为了娱乐以外的任何目的——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那些只进入你短期记忆的东西最终会被遗忘,从长远来看是无用的。多年后,就好像你从未读过那本书或那篇文章一样。
因此,如果正在阅读以增加知识,请记笔记。如果你要记笔记,请使用我上述描述方法搭建的笔记系统。
它不仅是你长期积累的知识的安全存储库,而且通过强制你创建笔记并在这些笔记之间建立链接,它是非线性记笔记方法,这将提高你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非线性记笔记策略 ( 例如使用大纲或矩阵框架 ) 都比线性记录信息更有利于学习成果,图表和概念图尤其有助于选择和组织信息。因此,对于信息的记忆,非线性策略是最为有效。
你会更专注
这个是我亲身经历的。我注意到使用 这套系统 可以让我在阅读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我认为这是因为这种方法将阅读变成了一项任务。我不只是在阅读。我正在寻求寻找想法,从文本中提取它们,并将它们作为笔记提供给我的 第二大脑。
阅读时,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填充我的 第二大脑。 我不只是怀着「要变得更聪明」这样的模糊意图阅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阅读变得更有趣,而且我似乎总是很快就进入了 心流状态 。
你会浪费更少的时间
使用这套方法绝不是浪费时间。你永远不必决定这些信息是否值得存储在你的 第二大脑 中。如果它很有趣,请添加它,即使你不确定它是否与你当前的工作和项目相关。并且我们记录的信息并不是一次性用过就扔,很多这次用过的素材、资料,可以下一次用在完全不同的地方。
请记住,这套 方法 旨在为你的余生存储知识。如果某条信息现在可能没什么用,它最终可能会变得很重要。添加更多想法和联系永远不会浪费时间。系统中包含的想法越多,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Reference: [1.] The Collector』s Fallacy • Zettelkasten Method [2.] Introduction to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 Zettelkasten Method [3.]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 - Forte Labs [4.] The Second Brain - A Life-Changing Productivity System—Ali Abda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