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ull source:: r/China_irl - 关于“中产移民后降级”这件事 clipped:: 2022-09-06 published::

注意:全文共6300字,谨慎点开,欢迎来我们润组 r/ymgroup 交流探讨

相信很多想移民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观点:有钱人润哪儿都滋润,底层人出去了,只要努力也过得不错,最惨的就是中产,一大把岁数,出去后社会阶层和生活水准都要降级,还不如留下来滋润。

此外,可能很多人还听过类似“出去了做二等公民,给xx当狗”这样的言论,这些话当然不值一驳了,任何一个有过海外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但与“二等公民”论这种完全扯淡的观点相比,“降级论”却实实在在是很多人担心并且愿意去相信的。

关于这件事,我在出去前也是有过一些思考的,结合出来以后的一些经历,可以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当我们在担忧“降级”时,我们本质上是在担忧什么?担忧幸福感降低,对吧?那一个人的幸福感该如何衡量呢?虽然它是个比较抽象的东西,但还是有迹可循的,我自己的总结,对大多数人,影响幸福感可能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纵向比较,绝对意义上对于资源的占有;二是横向比较,相对意义上你在人群中的地位序列;三,是对未来预期的稳定程度。

以下逐一分析。

一、

很简单,就是你能获得的物质及精神资源的绝对数量,其中,前者还不能简单用货币来替换,因为各地还有物价差异,比如你在北京月入2万,大概率是不如三线城市月入1万禁花的,如果要比较物质资源,就得考虑物价问题,我们假设,你在三线城市,一家三口住市中心120的两居室,每个礼拜吃两次牛肉,其他肉蛋奶随意,开一辆二十万左右的车,衣服化妆品什么的可以偶尔去商场shopping,大部分网上买——我们假定这个生活水平,月入1万能够支撑,那同样的生活水平,在北京你得至少月入4万。

但即便如此,在占有的物质资源相当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还是会认为,北京的生活质量要高于三线城市——比如,我在北京的那些年,生活水平可能和在老家当大学老师的同学生活水平差不多,他们的房子甚至还要更大一点,但你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们交换,我是肯定不愿意的,倒不是说人脉、社会关系这些(实际上他们在老家的人脉可能更好使,有个什么事,打个电话就搞定了),而是除了纯物质以外的其他东西,比如,精神资源。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2018年2月的某一天,我和老婆去了位于朝阳区某城中村的社区剧场,看了一场反映农民工生活的话剧,所有演员都是本色出演,并非专业演员,话剧导演是我一位不算熟的朋友,中戏毕业的才女。当天零下5度,小剧场里连暖气都没有,观众都盖着道具组准备的破棉被,瑟瑟发抖,在话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我问了这个问题,导演的答案是,我们希望让大家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台上演员们的生活日常。

同一天,我身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同学,发了个在洗浴中心加钟的照片,后半夜打了一宿麻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我回不去老家、或者回去后并不觉得幸福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感觉,但对我来说,每年过年的那几天,其实是很煎熬的事:年复一年地按惯例回去,然后按惯例参加同学聚会,按惯例吃饭喝酒ktv,再按惯例跟可能几年才见一次、近乎陌生人的老同学们尬聊些小时候的事……而最后的最后,一定是一拨人去找小姐,一拨人打通宵麻将,而我只能孤独地叫个代驾,回家。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事不重要,也不影响幸福感,但我相信,一定有那么一些人,觉得,这事太他妈重要了!

人,活到一定岁数,身边必然会有一帮和你差不多的人,聊着一些你们都有兴趣的事,但在不同地方,这些人和事都不一样,而这也是幸福感的一部分。

二、你在社会人群中的地位序列。

举个例子,我之前撰文说过的那个官二代朋友,他对于出国这事很纠结,想走,但一直担心社会阶层下降的问题。我很诚实地对他说过,于你而言,出去后社会阶层下降是必然的事——你在国内算是人上人,最少是前千分之一,小事花钱摆平,大事打几个电话,但出去以后,大概率只会是个普通人,就算你资产不少,也全都带出去了,你也住在richmond这种华人聚居区,生活够便利,但那种一个电话就让医生上你家看病的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小土豆也做不到。

他于是说,那感觉还是国内滋润啊,不患寡患不均嘛,幸福感都是比较出来的。我说,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幸福感除了绝对资源的充盈程度,确实还有个比较级,问题在于,你上面那个比较方法,其实是比较片面的。

接着我给他举了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两个机会,一是让你回到朱元璋手下当个大官,二是让你去到加拿大做普通人,开个小超市,你选哪个?他仔细想了一下说,还是后者吧,前者风险太高了。我说,你看,你也知道怎么选,对吧?

在明朝,虽然你可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人群中的序列排位很高,但那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极其不平等的社会,你或许可以俯视很多人,但在比你地位更高的人眼里,你还是蝼蚁,你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见了面,你得跪舔;而在后面这个非常讲究平等的社会,即便对方的社会地位序列比你高很多,但你们的人格是平等的,他也没有权力剥夺你的任何权利,因为有法律保障,就算是总理,见了面你也不必对他点头哈腰、斟茶递水,做一些让你自己都恶心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金字塔的很多人,也依然渴望生活在更平等的社会的原因。

第三,是对未来的预期是否稳定。

如果你是个生意人,或者超过股,现在有两桩生意让你选,你会怎么选?

第一个,可能利润率100%,但风险非常高,可能突然就倾家荡产还欠下一大笔债,而且这种风险完全是你自己无法控制的;第二个,利润率15%,但很稳定,风险可控,至不济也就是不赚钱。

相信我,绝大多数生意人都会选后者,别相信什么“利润率300%就敢冒着上绞刑架风险”的屁话,那不是资本家,那是毒贩一类的亡命之徒,而亡命之徒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光脚不怕穿鞋的,这恰恰是流氓无产者的思维方式,资本家才不会跟你玩命呢。

同理,对于中产而言,他们最怕的,不是收入不够高、工资涨得不够快,而是没有稳定的预期,风险太高。

如果收入预期很稳定,无论1万还是5万,你都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开销,住多大房子、还多少房贷、买什么车。可如果要是明天一觉醒来,公司突然倒闭了,老妈突然需要100万手术费,银行里的存款也不翼而飞,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看完了以上的三点,自认为中产的你,还会觉得出去了只是简单的“降级”吗?

——————————————————————————————————————————————

绝对资源方面,很多人觉得说“我在国内年入30-50万,去了转行,多半拿不到这个收入”,而且那边物价高,生活水平肯定会下降,其实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

因为,你考虑生活水平时,不能光考虑吃喝玩乐这类日常消费(这类消费多半是国内便宜),还得考虑最大的几个项目:住房、教育、医疗。

润了北美,你大概率可以住上2000尺以上双车库带泳池的独栋house(温哥华多伦多这种地方可能困难点,但只要有了稳定工作,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后院停一只20尺的小游艇,平时开皮卡拖出去游湖游河,每年全家一次出国、两三次国内游是基本配置,你会去的城市、你所接触到的人,大概率也不会是只知道跟你聊洗浴、麻将的群体,你肉眼可及的地方,多半有话剧、音乐会、博物馆、健身、户外hiking,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社区的活动中心里除了各种运动,可能还会有图书馆。

可如果是在国内,你要如何过上这样的生活?假定作为中产的你年入50万,那你大概率住一二线城市,以上的这种生活,50万撑得起来吗?

北京五环外的马泉营,观唐一套上面那样的house 5000多万,还没有独立车库,院子里也没有草坪,如果你还希望有足够时间陪家人旅行,那你资产起码得几十亿,公司上市且已走上正轨,自己不必再事事躬亲。

即便是二线城市,比如杭州或者武汉,你可以对标类似卡尔加里这种加拿大二线,这边一个独栋house60-70万加币,同样的钱,你在杭州能买同样大小、品质和周边绿化设施相似的房子吗?

当然,你要硬说我做小生意的,平时就住县城,这边house便宜,那也不是不行,但你的公共及文娱配套设施,大概率是比不上加拿大3万人小城市的。

除了住房,还有教育,这和你的预期有关。

假设你打算让子女读公立,那国内可能也花不了什么学费(补课费这种另说,如果你打算让孩子卷,在哪儿可能都得花钱,只是国内的氛围让你卷的概率高些而已),但你为了上这个公立,花费的成本可要高得多了——在加拿大,你可以选择最好的学区,租房就可以了,而且即便是买房,房价也比非学区高不了太多,贵个50%,而在国内,学区房动辄比非学区贵四五倍,我哥之前为了送孩子上省重点,买了单价6万多的学位房,要知道,周边普通非学区才1万出头。

除了学区,你还得有户口(如果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这就是个大问题),但为了这个户口,你的择业空间就会窄很多。以我比较了解的北京为例,如果你是私企或外企员工,又或者你自己做生意、从事自由职业,作为外地人的你大概率是拿不到户口的,企业主纳税可以,但那个门槛太高,有那个钱你足够轻松投资移民了,而要搞到这个户口,你要么进入体制内,要么花至少100多万买一个名额,还存在一定风险。问题是,假如你进入体制内,作为新人的你,薪水是绝对不够买房的——我老婆的一个师弟,为了拿户口,985硕士毕业跑去黄村小学当老师,月薪6k,而他如果进到私企或者外企,混几年拿个二三十万年薪一点问题没有。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要户口就没房,要房就没户口,想两者兼顾,难度巨大。

而在北美任何一座城市,这都不是什么问题,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非学区两居室1300,学区两居室1600,只要你住这儿,别说你没户口(citizenship),你就是个留学生,孩子人家也收,所有待遇一模一样,填个表十分钟搞定,既没有什么借读费赞助费,也不必求爷爷告奶奶给老师送礼,人家的孩子也不会歧视你家娃,说他是“外来人口”。

假如你说,我还是想卷点,上私立,行。

我住北京的时候,我家楼下三家私立幼儿园,最便宜的一家一个月12000,公立倒是便宜,两千多,问题是咱排不上啊。相比之下,加拿大这边,以最贵的温哥华多伦多为例,3-5岁的preschool,每个月大概900-1000,2022年安省改革以后,daycare预计会降到一天10块钱以下,也就是每个月只要200多,换算成人民币,比国内公立还便宜。

小学以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多伦多温哥华的私立中学,学费普遍在13000-20000加币一年,你再看看北京和天津的私立。

更不必说加拿大的私立很多还有英法双语的优势。

关于医疗的部分,放在第三部分讲,这里就不赘述了。

————————————————————————————————————————————

横向比较方面,所有自诩为中产的人,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工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来自地位更高的人的打压和不尊重?也许你是别人眼里光鲜亮丽的xx总监、副总,可以对公司刚来的小白颐指气使,可当你面对xx委书记、xx办公室主任时,你是不是也不得不露出谄媚的笑容?你去探望xx领导时,后备箱里是不是得备上几摞现金,最次也得是十几台iphone,以备不时之需?

你那富足的、上等人的生活,多数时候不就是靠这种提心吊胆、恶心加小心的生活换来的吗?

到了加拿大,你还需要给领导提前叫好两三个嫩模,捎带手温馨地送上一颗蓝色小药丸吗?

————————————————————————————————————————————

最后,就是关于“稳定预期”了。

我们经常会说,北美这边人都没什么存款,别看他们表面光鲜住个大房子,实际上卡里可能几千块钱都拿不出来,这个确实是,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对于未来生活有超稳定的预期。

举个例子,我现在租的公寓,1000多尺,月租1400,签合同时我发现居然是月付(我前后看了十几套房子,无一例外都是月付),而且押金只有300块钱——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押一付三是最基本的,半年付年付的也不少。我刚来的时候,遇到有的房东要担保(因为我刚来,没有工作和信用积分),我说我可以一次付半年的,结果对方竟然拒绝了,坚持要月付。

后来我和这边的亲戚聊这个事,才明白他们的逻辑,就是,比起提前多拿几个月租金,他们更在意的是你稳定的信用,因为相对完善的福利保障,只要你有一份工作,收入是非常稳定的,不怕你到时候交不上房租,即便是因为某些原因失业了,除了遣散费,你也还可以领取相当于原来收入55%的失业金,当然有上限(每年最多56300加币),领取时间从14-45周不等,加上food bank等其他福利,最起码这段时间你是不会立刻生活陷入困境的,至于45周以后?加拿大现在的失业率也就是5%,这么低的失业率,如果45周还找不到工作,那多半是因为你压根就不想工作了。

另外,由于加拿大对租客近乎离谱的保护政策,即便你没钱,也不会被扫地出门。

除了失业保障,另一块就是医疗了,在加拿大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对于citizen、PR和其他合法长期居民而言,除牙科和眼科外,病人看医生,不须支付诊金、化验费、住院和手术等费用。如果病人住院了,同样也是不用负担医药费的,甚至你在医院的伙食,都是医疗保险计划全承担,而且事先不用付费,带一张health care就行了,唯一要自己花钱的,是一般的处方药,都是相对便宜那种。

而2022年的最新政策,如果你是低收入家庭,加入公平医疗计划,这部分很少的处方药费,也是可以减免的。

如果是很贵的特效药,比如《我不是药神》里那种天价靶向药,在绝大部分省,也是完全公费报销的,不完全报销的省份,比如北部特区,吃这种抗癌药,需要自己负担的部分也控制在500刀以内。

所以,《药神》里徐峥那样的两难境地,北京市民航总医院孙文斌杀医案这种悲剧,在加拿大根本就不会发生

可能有人要说,那我如果不是PR,甚至也没有工签,就是黑在这儿的,怎么办?

国产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主角送老妈/老爸进医院抢救,要求先缴一大笔费用,主角卡里没钱,东拼西凑也凑不齐,这时,要么出现一个救命恩人,帮他垫付了医药费,要么主角铤而走险,去做一些违法乱纪来钱快的事。

这样的场景绝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就以我们家为例,半年前,我老婆的爷爷大半夜突然心脏不舒服,结果费了半天劲,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给开了出门条,去到医院后让先交钱,结果爷爷卡里只有4000多,根本不够(都被卖保健品、什么纳米白玉枕头的骗差不多了),打电话大伯又不接(在睡觉),最后拖了一夜,才把费用补齐。还在这次心脏问题不严重,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这种事绝不会出现在北美(其实不仅北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都不会),因为无论你有没有保险,医院的职责都是先救人再说,即便你是非法劳工,也是事后才收到账单。

当然,我知道肯定很多人吃过那个洗脑包——天价医药费,一夜街上睡。可那些告诉你天价医药费的人,绝不会告诉你,如果你收入太低,卡上没有足够的钱,不仅可以申请大幅度减免,还可以分期好几年还清。那种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倾家荡产卖房卖车最后睡大马路的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同样的情况,我之前进入过一个安贞医院的病友群,一对颇为殷实的夫妻,为了给孩子治病,半年内就花了七十多万,卖掉了云南的房子,跑来北京租房看病,后来没钱租房了,你猜俩人睡哪儿?孩子父亲有个面包,顶上支了个帐篷,一家三口就睡里面,而为了看病方便,车就停在医院的停车场里,到最后,孩子也没救回来。

你要问我,加拿大医生就能给孩子救回来吗?这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至少在加拿大,在孩子离开前,这一家人绝不会狼狈至此,起码夫妻俩可以体面地送他离开,而不会让他拖着病体睡在帐篷里,忍受近四十度的高温暴晒。

从教育到医疗,任何一个加拿大人都清楚地知道,如果有了突发情况,我都能从容应对,而不至于突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更不必为了应付这种朝不保夕的感觉,而必须存一大笔钱应急。

你去上班,绝不可能突然发一道文,你所在的整个行业就突然全变成了“非法”,然后集体失业。

你去买房,开发商不可能挪用你的首付款然后留给你个烂尾楼,以至于你不仅收不到房,还得依旧按时还贷。

你去银行存款,绝不可能突然告知你“银行给你开了假存单,你的钱没了,而且,保险都没买”。

你出去旅行或者逛商场,也绝不可能发现自己突然成了“密接”,就地自费隔离,不让回家也不让上班,工作进度整个断掉,然后丢了客户。

以上这些,就是前面我说过的“稳定预期”。作为中产的你,不妨考虑一下,相比于收入的损失,这些稳定预期是不是更重要?

看完了这些,你还会觉得“中产移民就等于降级”吗?